大皖新聞訊 從醫療創新到患者福祉,有一個繞不開的環節——成果轉化。8月9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聯合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漲配資,共同打造的“中科醫谷”一站式全鏈條醫學創新轉化服務綜合體,在合肥正式揭牌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全國首個“醫院+政府+資本”模式的醫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將通過“政企醫”三方聯動,破解“研發-產業-市場”堵點,鋪設醫療“專利”走向患者“福利”的“高速路”。“小葉醫探”從大會現場獲悉,揭牌當日,中科醫谷已與首批六家入駐企業完成簽約,為平臺初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中科醫谷揭牌啟動儀式
醫學創新轉化門診已促成46項成果轉化
在對合肥市3500名小學生的眼健康進行為期兩年半的臨床研究時,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呂華毅及其團隊發現,除了近視問題外,很多小朋友還存在過敏性結膜炎、視疲勞等癥狀?!盎诖耍覀儽忝劝l了既要優化光譜、又要增加負氧離子應用,研發‘養護光’裝置的醫學構想。”
臨床和市場有需求漲配資,一線醫護和科研人員有想法,如何才能順利轉化并落地應用呢?
呂華毅帶著自己的方案設計來到了醫學創新轉化門診?!搬t院的技術經理人牽頭組建了包含知識產權律師、電路工程師、產業投資專家的團隊,協助我完成專利布局、賦權轉化、股權設計、企業注冊、投融資對接等多個關鍵環節。”最終,作為全省首個醫療機構賦權成果轉化項目,該項“護眼照明裝置”項目從申請專利到企業落地僅用時3個月。
臨床醫生深度參與成果轉化,不僅需要醫院的組織保障、政策支持,還需要專業轉移轉化服務團隊的服務支撐。據中國科大黨委常委、副校長,附一院黨委書記劉連新介紹,該院率先在省內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首創了“首席創新官-創新執行官-學科創新官”的協同治理體系。同時,首創并常態化運行“醫學創新轉化門診”,提供從創意挖掘、專利孵化到轉化的全鏈條服務,目前已經舉辦超過100期,為“中科醫谷平臺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了解,近三年來,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實現授權專利近千件,促成46項醫療成果轉化落地,“失禁引流系統”“肢體壓力套”等多項產品上市應用。醫院位列2025醫學創新轉化“領軍型”醫院行列,穩居全國醫療機構創新轉化第一方陣。
政產醫聯動,鋪設從實驗到臨床的“高速路”
成果轉化從來不是“單打獨斗”漲配資,構建產業生態才是長遠之道。如今,中科醫谷的落地建成,將如何為醫學創新成果轉化更好賦能,讓創新成果更快服務臨床患者呢?
“其實,我們的醫護人員善于從臨床發現痛點并進行創新構想,但缺乏技術工程化和市場適配能力,難以落地成產品。”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首席創新官、麻醉科副主任醫師夏敏坦言,醫學科技成果轉化常常面臨著創新源頭與產業需求脫節、轉化過程存在“死亡谷”、服務體系碎片化等痛點,轉化過程中多個環節相對割裂。
而在中科醫谷,通過“政產醫聯動”的運行機制,重點聚焦醫療器械產業領域,致力于構建集技術對接、技術咨詢、專業培訓、概念驗證、成果路演、技術轉移、場景應用、企業孵化、投融資等關鍵環節于一體的全鏈條醫療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中科醫谷平臺已落戶合肥市廬陽區
當前,平臺已落戶合肥市廬陽區天徽大廈,總面積超5000平方米。由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提供臨床創新成果與轉化支持,合肥市廬陽區強化政策與載體保障,合肥產投集團統籌資本對接與科創服務,三方合力破解“研發-產業-市場”堵點,鋪設科研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應用的“高速通道”。
“我們的醫學創新轉化門診也將由此進入2.0時代,裂變為三個分方向的門診?!毕拿暨M一步解釋,其主要分為面向醫護人員的醫學創新門診、面向醫護人員和企業的成果轉化轉移門診以及專門面向企業的企業咨詢門診,從而實現資源分級配置,更形成從“挖掘種子”到“培育果實”的暢通路徑,最終推動醫學創新從“紙面專利”向“臨床產品”的跨越。
更多醫學創新領域的“安徽智造”呼之欲出
揭牌當日,中科醫谷即展示了強大的資源聚合能力,與等離子醫學、智慧醫院場景、醫用柔性電子、醫用鎂合金等領域的創新中心以及合肥醫療器械檢驗檢測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完成首批醫療機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企業入駐簽約;并與中國醫藥教育協會(CMEA)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簽約首批成果轉化意向項目,為平臺初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臨床一線的痛點就是創新的起點?!眲⑦B新表示,未來,中科醫谷要當好“臨床需求的翻譯官”、“項目資本的牽線人”和“協同生態的筑路人”。要讓有價值的臨床需求快速變成可落地的項目雛形,讓優質項目與資本精準對接,建立透明靈活的治理規則和利益共享機制,在戰略規劃、項目遴選、收益分配等方面形成合力,把中心打造成鏈接國內乃至全球資源、展示安徽醫學創新實力的“金窗口”。
“中科醫谷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人民健康的重要實踐,標志著‘政產醫’聯動模式邁入高效協同新階段?!眲⑦B新強調,未來,平臺將致力于孵化一批有影響力的“安徽智造”醫療健康產品,構建一系列國內領先的醫學科技創新產業集群,打造一個“政產醫”協同成果轉化的全國樣板,最終實現患者、科研團隊、企業、產業等多方受益。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見習記者 張婉馨 通訊員 胡海汐 方萍 方雯
編輯 陶娜漲配資
可盈配資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